尋找紅色記憶,傳承革命文化
一、摘要
本文聚焦靖江市“東線第一帆”紅色文化傳承,以渡江戰役為背景展開調研。靖江市作為渡江戰役東線起點,在1949年動員大量民船與船工,助力28萬大軍渡江,彰顯軍民魚水深情。文中回顧靖江在戰役中的戰略地位、支前壯舉及軍民融合,闡述其在紅色文化傳承方面的成果,如實體化建設有東線第一帆紀念公園等特色項目,活態化傳承通過“紅色故事會”等創新活動,產業化發展探索出“紅色+生態”旅游等模式。同時總結出三維融合保護、代際傳承創新及區域協同發展等經驗,提出深化史料挖掘、強化科技賦能等發展建議,旨在推動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,讓渡江精神持續指引前行之路 。
二、歷史回眸:靖江人民的渡江壯歌
戰略樞紐的使命擔當
靖江市獨特的地理位置,使其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為了至關重要的“鎖鑰之地”。它與江陰要塞隔江相望,實地考察得知,靖江段江面寬度僅1500米,是長江下游最窄的地方,這種天然的地理優勢,讓它成為了渡江作戰的絕佳選擇。在如今的靖江市沿江區域,依然能看到當年為渡江戰役所修筑的簡易碼頭遺址,這些遺址雖然歷經歲月的侵蝕,但依然見證著當年這里作為戰略要地的重要地位。
軍民融合的紅色密碼
在季市鎮走訪時,我們有幸發現了當地至今保留著的“渡江借據”。這些泛黃的借據,紙張雖已脆弱,但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,它們是當年軍民魚水情的有力見證,印證了“最后一把米當軍糧,最后一尺布做軍裝”的無私奉獻精神。當時,靖江百姓為了讓部隊能夠安心駐扎、養精蓄銳,紛紛騰出自己的房屋。據統計,戰役期間靖江百姓共騰出13.6萬間房屋供部隊駐扎,一時間,靖江市形成了“村村是軍營,戶戶是兵站”的特殊景象。在孤山鎮的一個小村莊,村民們不僅將房屋讓給戰士們居住,還自發組織起來,為戰士們洗衣做飯、照顧傷員,軍民之間親如一家。
三、實踐考察:紅色記憶的當代傳承
實體化建設成果
東線第一帆紀念公園:這座占地3.4萬平方米的紀念公園,是靖江市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地標。園內設置的“千帆競渡”主題雕塑群,栩栩如生地展現了當年渡江戰役中千帆競發的壯觀場景,每一尊雕塑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英勇無畏的歷史;渡江戰役親歷者手印墻更是令人動容,一個個手印承載著先輩們的奮斗與犧牲,許多游客來到這里,都會懷著崇敬的心情,輕輕觸摸這些手印,感受歷史的溫度。
革命斗爭史紀念館:該紀念館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,通過AR技術生動地還原了渡江場景。當游客戴上AR設備,仿佛置身于當年的戰場,能清晰地看到戰士們奮勇沖鋒、船工們奮力劃船的畫面,身臨其境之感油然而生。據統計,該紀念館年接待參觀者超15萬人次,成為了人們了解靖江革命歷史的重要窗口。
青少年紅色研學體系:靖江市精心開發了“重走渡江路”等12個實踐課程,覆蓋了全市42所中小學。在一次“重走渡江路”的研學活動中,學生們穿上仿制的軍裝,沿著當年解放軍渡江的路線徒步行走,親身體驗當年的艱辛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不僅鍛煉了意志,更深刻地理解了革命精神的內涵。
數字記憶工程:靖江市建成了3D數字紀念館,通過數字化技術,將革命紀念館的展品和歷史場景完整地呈現在網絡平臺上,讓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參觀學習。同時,還完成了42位老戰士口述史采集,這些珍貴的口述資料,為后人研究渡江戰役提供了豐富的素材。
四、經驗啟示:革命文化的傳承密碼
三維融合保護模式
靖江市構建了“物質遺存保護+非物質文化傳承+數字技術賦能”的立體保護體系。在物質遺存保護方面,對12處革命遺址進行了精心修繕,如對當年的渡江指揮部舊址進行了全面修復,還原了當年的辦公場景;在非物質文化傳承方面,復排了《支前歌謠》等民間藝術,這些歌謠在當地的文化活動中經常上演,讓人們在歌聲中感受那段歷史;在數字技術賦能方面,利用3D建模、虛擬現實等技術,對革命遺址和歷史場景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展示,讓更多人能夠便捷地了解和感受紅色文化。
代際傳承機制創新
靖江市建立了“銀發講師團+青年志愿者+紅領巾講解員”的梯隊傳承隊伍。銀發講師團由經驗豐富的老兵和專家組成,他們用親身經歷講述歷史;青年志愿者則積極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中,為游客提供講解服務;紅領巾講解員則是從中小學生中選拔培養,他們用稚嫩的聲音傳遞著紅色精神。如今,靖江市“90后”專職講解員占比達65%,這些年輕的講解員充滿活力和熱情,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區域協同發展路徑
靖江市與江陰、張家港等沿江城市共建“渡江戰役紀念聯盟”,通過整合各方資源,共同推出跨區域紅色旅游線路。這條線路將各個城市的紅色景點串聯起來,為游客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紅色旅游體驗。據統計,年接待聯合研學團隊200余批次,促進了區域間紅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。
五、發展建議:紅色基因的時代煥新
深化史料挖掘
靖江市可籌建渡江戰役口述史數據庫,廣泛收集參與渡江戰役的老兵、船工及其后人的口述資料,以及相關的歷史文獻、照片、影像等資料,進行系統整理和歸檔,為后人研究渡江戰役提供更為全面、詳實的資料。
強化科技賦能
開發VR渡江體驗項目,利用虛擬現實技術,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渡江戰役的激烈場景,增強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。同時,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,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和挖掘,為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。
優化產業布局
建設紅色文化創意產業園,吸引更多的文化創意企業和人才入駐,開發更多具有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的紅色文化產品,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的規模化、專業化發展。
拓展傳播渠道
打造新媒體傳播矩陣,利用微信、微博、抖音等新媒體平臺,發布紅色文化相關的短視頻、文章、圖片等內容,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紅色文化,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。
總結:
靖江市“東線第一帆”的紅色文化傳承實踐,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。紅色文化的傳承,既要堅守歷史記憶的“根”,讓后人銘記革命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和奉獻精神;也要培育創新發展的“魂”,結合時代特點和需求,不斷探索紅色文化傳承的新方式、新路徑。當渡江精神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脈,紅色基因便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,它將如同一座永恒的紅色航標,指引著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程中,不畏艱難,破浪前行,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。
作者:黃曉鈺 來源:泰州學院
掃一掃 分享悅讀
- 尋找紅色記憶,傳承革命文化
- 本文聚焦靖江市“東線第一帆”紅色文化傳承,以渡江戰役為背景展開調研。靖江市作為渡江戰役東線起點,在1949年動員大量民船與船工,助
- 05-10